
醫(yī)院新聞
戰(zhàn)“疫”身影|特殊的身份,別樣的情懷
在我們的醫(yī)療當中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,她們都有一個特殊的身份——媽媽。
為了戰(zhàn)勝疫情,她們暫時割舍下對孩子的溫情,毅然走上一線,她們沒有豪言壯語,卻有著中國母親特有的堅強。
今天,我們就先來認識其中一位年輕的媽媽,來自呼吸科的費靖雯。費靖雯和愛人是在宣醫(yī)工作的戰(zhàn)友,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——“小豆豆”。
為了更好的工作,去年6月份他們把女兒送到南寧的爺爺奶奶家,每一個半月都會去南寧看她,所以平時的寒假和暑假總是舍不得休,就是為了能在節(jié)假日時去多陪陪女兒。春節(jié)前,她早早就買好了機票,想著女兒翹首企盼的身影,心已飛到了女兒身邊。
選擇,有時并不容易
就在出發(fā)去南寧前,她得知了疫情形勢嚴峻,醫(yī)院要組織醫(yī)療隊,隨時有可能去支援一線的消息。身為醫(yī)務工作者、母親雙重身份的費靖雯,內心該是怎樣的糾結,一邊是日思夜想的女兒,另一邊是醫(yī)者的責任。
“我是黨員,去戰(zhàn)斗,義不容辭!”。這就是費靖雯,一名年輕的媽媽、一名共產黨員關鍵時候做出的選擇。
看著視頻中女兒失望的表情,她的心在流淚。唯有再次向女兒許諾,媽媽要先去救別人,媽媽愛你!等媽媽勝利歸來,一定帶好多禮物去和你玩。”
“老公,我也要謝謝你的支持,等我回來,咱們一起去看孩子。”
選擇,有時并不容易,因為很多時候選擇都承載著許多傷感。
呼吸科主任聶秀紅、護士長魏軍為費靖雯送行
等待,也是一種考驗
接下來的一個多月,費靖雯隨時等待著出發(fā)的命令。在這“漫長”的等待中,她也緊張,但聽到有過“非典”經驗的陳洪云老師說:“沒關系,我有經驗,我先上”的時候,更加堅定她的信心。
漸漸的她不再緊張,能以平靜的心態(tài)做好各種準備,將自己調整到“召之即來,來之即戰(zhàn)”的狀態(tài),用她自己的話說:“等待,也是一考驗,考驗你是不是能將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(tài)。”
戰(zhàn)斗生活,漸入佳境
來到小湯山后,與許許多多來自不同醫(yī)院的新戰(zhàn)友們一起工作,費靖雯非常激動,經過熟悉病房、準備所有物品、穿脫隔離衣、采集標本等一系列培訓后。3月19日帶著一絲緊張,費靖雯第一次進隔離病房,她沉著冷靜,按照培訓演練的那樣,完成了接收病人,采集咽拭子抽血,轉運確診病人的病區(qū),送病人出院等工作,在隔離病房低氧狀態(tài)下工作一呆就是5個小時。當完成最后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順利完成當天所有工作后,費靖雯長出一口氣,暗暗給自己鼓著勁。“你還是很棒的,沒問題,你可以的”。
緊接著的3月20日,又是一個夜班,在隔離病房又是好幾個小時,隨著自信心越來越強,抽血、采集咽試子更加熟練;緊接著又辦理了篩查人員臨時出院,重新整理病房。就這樣,隨著時間的推移,費靖雯的戰(zhàn)斗生活漸入佳境,所有的工作都熟練的進行著,已經成長為了業(yè)務骨干。
又一個早晨,迎接新一天的陽光,走出隔離病房的費靖雯看著鏡子中的自己都覺得有點不認識了。拿出手機,留張照片,以后拿給孩子看,她肯定會覺得漂亮媽媽變成了個小怪物,費靖雯這樣想著。
快樂時光
每天的工作緊張、勞累。但結束了工作,作為一名媽媽,最快樂的時光也就來到了,躺在床上與女兒視頻是最大的快樂,看看寶貝女兒幾天不見長高了,會自己背古詩,會唱“喜羊羊和灰太狼”,還給媽媽講故事,還想哄媽媽睡覺……。看著女兒萌萌的樣子,聽著她稚嫩話語,費靖雯的心要化了,眼眶再次濕潤了。“我真的好想豆豆呀”,這是她的真情流露。但第二天,當重新穿上戰(zhàn)衣時,她又立刻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了新一天的戰(zhàn)斗中。
患者給費靖雯送來感謝信
其實在我們這里以及全國所有“抗疫”一線的媽媽戰(zhàn)士們,不都是像費靖雯這樣嗎!她們深藏著對孩子及家人的牽掛,最美逆行,去盡著醫(yī)務工作者的責任。她們默默奉獻,體現出的是“先國后家”的大愛無邊;她們用堅韌的品格詮釋了“中國母親”這個特殊身份的別樣情懷!